工信部深入解讀《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發布日期:2012-02-06????瀏覽次數:138
2月6日訊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1月1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為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提出了較為精細、科學、合理的發展之道。隨后,工信部對《規劃》進行了全方位解讀,其中對“十二五”各項指標的制定及完成難易程度給予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工信部在解讀中表示,各項指標的變化,與“十一五”相比,總量增長的速度明顯下調,創新能力、結構優化、品牌建設、節能減排的指標均有所增加和細化。
總量指標中,工業增加值增速由“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2.6%調整為增長8%,纖維加工總量增速由9.5%調整為4.5%。這體現了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逐步引導紡織企業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質量、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來。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速。
產業用紡織品在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中的比重由20%提高到25%,總量達到1290萬噸,凈增量占纖維加工總量凈增量的48%。對此,工信部認為25%是比較高的指標,這個指標已經接近歐洲平均水平,在加工規模上也位居全球前列。
在區域結構上,《規劃》提出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紡織產值的比重由17%提高到28%,雖然該指標是指導性的,但體現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產業轉移的政策導向。
在內外市場比重上,提出了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由18.6%下調到14%,內銷產值比重提高到86%。此舉的目的是要增強內需對紡織業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規劃》對品牌建設也提出了具體指標要求,提出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3~5個,國內市場知名度較高的知名品牌100個,品牌產品出口比重達到25%。此指標意在推動品牌建設實現新突破。
對于“十二五”期間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工信部在解讀中認為,這是比較高的水平。“十一五”期間,紡織工業通過技術改造、調整結構、加強管理等措施,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了32%,紡織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已經大大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再降低20%,確實是較高要求。
此次《規劃》還增加了許多新的指標。
研發投入就是其中一項,《規劃》提出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由不足1%提高到1%以上。研發投入是實現創新的基礎保障,是衡量一個行業創新能力的基本標志。2010年我國化纖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的水平,但傳統紡織業只有0.55%,服裝行業更低。解讀指出,增加研發投入指標,在于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
在結構調整指標中,除了產業結構指標外,區域結構、內外市場結構是新增的兩個指標,并且指標數值變化幅度較大。
污染物減排指標也是本次《規劃》新增指標,工信部在解讀中認為,這對紡織工業來說比較艱巨。紡織工業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十二五”排放總量要下降10%。“十一五”期間,紡織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33.8萬噸下降到2010年的31.5萬噸,累計下降幅度不到7%。“十二五”期間在紡織生產總量繼續增加的情況下,排放總量要下降10%,任務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