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只有創新才能保持活力
發布日期:2011-12-05????瀏覽次數:187
曾幾何時,紡織業被認為是夕陽產業。所謂夕陽產業,是對趨向衰落的傳統工業部門的一種形象稱呼。回溯夕陽產業的提出,還是在上世紀的1977年。彼時,聯合國組織全球6000多位專家對21世紀上半葉世界發展規劃進行調研。專家們的調研結果認為,作為服裝、家紡的主要原料,紡織纖維的發展空間已趨飽和,紡織工業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隨著這一預測的出爐,從1977年到1980年3年間,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將紡織工業定位為“夕陽產業”。
在中國,紡織業曾是工業重鎮上海最大的工業行業,被喻為上海的“母親工業”,從新中國誕生至上世紀80年代,其一直雄踞上海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產值和利稅分別占上海工業的1/3和1/4。但是從1992年開始,上海紡織業大幅壓縮初級加工規模,職工人數從55萬降為2.25萬人。
上述現象似乎已經印證了紡織工業“夕陽”的事實。不過,還有一個數據卻呈現出一個相反的結果,即從1980年至今30年來,紡織工業非但沒有衰退,而且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全球纖維加工總量從3000多萬噸增長至7000多萬噸,翻了一倍有余。而且,這個高增長期還將持續。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2.53億噸,比目前7000多萬噸的數量還要增長近3倍。
為何會出現這個矛盾,其實原因很簡單,紡織工業其實是一個大概念,除了服裝面料,還包括產業紡織品等。近幾十年來,紡織工業眼見著日薄西山之時又重新升起,正是緣于產業紡織品的快速拉動。
產業用紡織品是指農業、建筑、汽車、醫藥衛生、國防、航天等領域所需要的紡織品。按用途不同,有高強度、超高強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溫、耐低溫、低電阻、高絕緣性、防高能粒子等特性。比如,航天領域里,宇航員穿著出倉的宇航服,朝向太陽的一面最低溫度是185℃,背向太陽的一面最高溫度是零下160℃,因此,要求服裝纖維在185℃以上不變軟、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發硬、發脆。這樣高的要求,不是傳統紡織品所能企及的。
要滿足不同產業的需求,就必須開發新的纖維品種,開發新的紡織加工工藝、設備,開發一系列檢測技術和儀器,建立一系列新標準。
中國現已研發進入產業化的高性能纖維品種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強度高模量聚乙烯纖維、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等等。同時,全球高性能纖維正在開發并產業化的還有:超高強度碳纖維、碳化硅纖維、聚全氟纖維、聚對亞苯基苯并二噁唑纖維等等。
在纖維名稱越來越晦澀的同時,是其科技含量以及應用范圍的大大提高。聯合國預測,世界鋼鐵材料加工量在2050年時將降至1980年的50%,而數量減少那部分主要由于被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所替代。盡管這個預測,對同為“夕陽產業”的鋼鐵業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卻給紡織業進一步增加了想象空間。
自“十一五”起,國家便對高端纖維的研發生產實行減稅和資金補貼。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端纖維是新材料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高端纖維更是進入化工“十二五”規劃和紡織“十二五”規劃。高端纖維成為國家三大規劃的交集,足可見其重要性。目前,中國對高端纖維的進口依存度還相當之高,某些重要產品甚至超過95%。如果這一短板不能快速有效的得到彌補,則會很大程度上拖累其它產業的發展。
人們傳統概念中的紡織工業這一“舊瓶”,如今已經裝進了高端纖維這一“新酒”。為有科技多創新,敢叫日月換新天,紡織工業的起死回生再次證明了,不論哪個產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