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中國化纖行業的聲音比以往更強,受到世界的關注比以往更多。這不僅因為中國化纖產量已經占據世界化纖總產量的60%以上,還因為這個化纖大國已經全面進入實現化纖強國的5年攻堅階段。“轉型升級、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和諧發展”,每一個名詞背后都蘊含著系統的艱巨工程。
抓住產業用這一新增長極
毫無疑問,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已成為衡量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發展現代紡織工業新的增長極。而肩負著產業用紡織品原料供應的化纖工業,由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量將達到2.53億噸,其中產業用紡織品1705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18.53千克/人•年,占67.4%。
2010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達821.7萬噸,同比增長13.6%;非織造布纖維加工量達達279.5萬噸,同比增長16%。“十二五”期間,到2015年,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占紡織加工總量的比重將提高到25%。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認為,四大因素推動著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一是產業用紡織品替代傳統材料,實現更高的功能和效益;二是高新技術纖維和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三是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將產業用紡織品作為新的增長點;四是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及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帶動了行業發展,并引起了更高關注。
與服裝、家用紡織品這些終端產品不同,產業用紡織品還不是最終產品,其終端用戶分布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廣泛領域。因此,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及纖維的思路,與傳統紡織產品有很大區別。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總結了多年來國內發展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經驗教訓,指出產業用紡織品需要多種原料、多種技術的復合,因此開發最終產品必須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在政府主導下,紡織化纖單位要甘當配角,將最終用戶的有關機關和單位推到主導位置,聯合開發,為后道工序服務,形成完整產業鏈和最終產品市場。他同時提醒,產業用紡織品由于用途不同,使用條件環境各異,對性能要求千差萬別,有些要求特別嚴酷,設計工作的許多方面還需要加強研究。
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不僅是中國紡織工業的重中之重,也成為世界各國化纖產業的趨勢。韓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李昌郁就表示,韓國鼓勵紡織產業鏈內部與其他相關產業間的“雙贏式”合作,推動化纖業與“6T”技術——信息技術(IT)、生物技術(BT)、納米技術(NT)、環保技術(ET)、空間技術(ST)、文化技術(CT)——產業的有機結合,擴大化纖產品適用范圍,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點。
走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道路
在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繼續擴大應用、創造市場的同時,能源、資源的枯竭問題也必須有應對之策。根據多年來的探索和深入研究,中國化纖工業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并將在“十二五”繼續深入推進。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余木火在會上指出,人類用大約50年的時間,建立起龐大的石油技術經濟體系,相信建立生物質技術經濟體系只是時間的問題。的確,發展生物質可再生、可降解纖維材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目前國內有企業在利用秸稈生產多元醇的技術工藝上又有了新進展
相比之下,大力實施廢舊聚酯及紡織品等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則更具有中國特色。目前,其他國家對再生化纖的關注不如中國,即使是日本這樣擁有最先進再生技術的國家,也由于規模和經濟效益限制,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動力,相關技術并沒有在國內獲得大規模應用,轉而向其他國家轉讓技術。本屆會議上,日本帝人公司就通過幾場論壇,表明了向中國轉讓技術和繼續開拓中國市場的意愿。
近十年來,化纖行業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以廢舊聚酯再利用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技術產品水平不斷提高。相關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大量替代了原生產品,有效緩解了我國石油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到2010年底,我國再生聚酯纖維年產能600多萬噸,實際產量已近400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0%。中國已成為再生聚酯纖維的第一生產大國。
盡管化纖行業已經在循環經濟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未來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很嚴峻。以廢舊聚酯為原料的再生產品檔次有待提高,紡織面料、服裝的回收受技術等因素限制,還未能有效展開。
“十二五”期間,行業將大力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鼓勵和規范再利用纖維行業發展,重點強化廢舊聚酯、廢絲、廢舊化纖制品等的回用技術、產品和成套裝備的集成升級及推廣使用。組織制定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推動化纖尤其是純滌綸面料、服裝回收利用技術產業化。引導社會綠色消費。化纖工業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建立起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到2015年,廢舊聚酯產品、化纖面料、服裝等的回收利用規模將達到700萬噸。回收瓶片在高端產品上的應用,廢舊紡織品服裝的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纖維及其原料的開發利用都是未來5年化纖行業循環利用的重點。此外,行業的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讓質優價廉產品創造市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行業的進步,消費理念也在發生變化,化纖工業的發展也要跟隨這些變化作出調整。
臺灣紡織業拓展會代表陳進來博士通過分析發現,質優價廉的紡織品日益為消費者所需要。他認為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一是美國沃爾瑪、日本優衣庫,以及歐洲H&M、Zara等大型量販百貨及連鎖店造成了低價風潮,使消費者偏向購買質量高、售價低的產品;二是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產品低價競爭加劇;三是電子信息通訊產品造成了排擠現象,消費者將收入用于購買iphone等電子產品,從而降低了紡織服裝的消費金額。當前,具備防水透氣、吸濕速干、抗菌防臭、抗紫外線等功能性的紡織品受到更多青睞,而功能紡織品規模化應用的前提還是質優價廉。
同樣,具備高技術含量、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高性能纖維,也需要隨著技術裝備的進步降低成本、提升性能、擴大應用。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施楣梧通過阻燃纖維現狀證明了這一點。
施楣梧指出,目前阻燃纖維在國內外始終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中高性能、中低價位的產品。比如具備高性能本質阻燃的纖維價格昂貴且染色性能較差,原液著色纖維更貴且適應性差,手感差;一般性能的阻燃纖維強度低,煙大甚至有毒,尺寸穩定性差,可紡性差;而阻燃滌綸、錦綸等熱熔性纖維又有熔滴現象,不能用于服裝。在眾多阻燃纖維品種中,選擇開發聚芳噁二唑纖維(PDO),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成本優勢:原材屬常規工業化產品,技術成熟,價格相對低廉,來源廣泛;聚合流程較短,生產設備較少,無需特種設備與工藝;紡絲過程相對簡單,溶劑可回收利用或用于其他工業生產。不過,至今國外僅俄羅斯能夠小批量生產類似結構的纖維奧賽綸(OXALON),國內僅有POD離心紡絲與滌綸共混研發絕緣紙的類似報道。
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可稱為國內高性能纖維中發展最為成熟的品種,但仍然面臨擴大應用的瓶頸。江蘇神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子賢指出,制約其擴大應用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是纖維生產成本太高。神泰科技從幾十年到現在,都在為提高纖維性能和降低綜合成本而努力,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國內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年需求量在6000噸以上,我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能滿足出口和國內高端應用市場的年產量達3000余噸,如果能夠不斷提高產品,不僅可以替代進口,而且可以出口創匯。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舉辦的本屆國際性會議,既讓世界更為了解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道路,也讓中國化纖行業愈加清楚肩上擔負了何等重任。中國化纖行業將沿著可持續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向化纖強國邁進。